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前身为体育社会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2014年改为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主要为山东省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的体育师资、特殊教育师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企业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营销人员、户外运动指导员、体育经纪人等人才,是体育学科为主,以体育相关学科为辅,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二级专业院校。
学院现有6个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含老年体育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特殊教育、运动心理学、休闲体育,在校生两千余人。2011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特殊教育2个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拥有言语康复、感觉统合、综合心理测评等4个实验室,1个100余平方米藏书1万多册的专业图书资料室,5个科研教学基地——山东省高校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爱心助残”基地;中国素质教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山东体育学院~~#Zt"[ H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办学思路,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本科生
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并行发展的办学格局。
二、师资状况
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等方式,体社学院建设了一支素质过硬、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6人,教授3人 ,副教授16人,讲师31人,助教5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8%。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15人(含在读),硕士38人,学士3人,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4.6%。
专任教师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教师参与教改课题十余项项,其中1项获得国家体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校级优秀教师2人,校级师德标兵1人,校级教学优秀奖10人,国际访学交流2人。
三、科研情况
我们拥有一支教学水平优良,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8项,厅局级课题16项;在研山东省哲学社科项目立项2项,教育部立项课题1项;获山东省高校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3项。
发表各类科研论文50余篇。
四、各类竞赛成绩斐然
体社学院的学生仅在2015年度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比赛获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11人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办的“武进·神州通信杯”第一届全国机器人运动大赛,取得机器人障碍赛项目的全国冠军,体育社会科学学院荣获山东省体育协会颁发的“机器人运动特殊贡献奖”。2015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关村机器人科技运动会上,我院代表队又荣获青年组机器人障碍赛亚军。
我院两支代表队在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上,获得2个第三名的好成绩。
!?)h^/xO,L$EX9v2K"fh0
山东体育学院,Z s'EP|pA#V6G
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技能,各专业主动联系与培养方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甚至开展联合办学,尝试合作共建新模式。至目前已与6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育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山东体育学院+n*m iw-d
山东体育学院.V;Y&P"l ? sV六、学生社团和社会服务目前我院共有28个社团,是山东体育学院成立学生社团最多的部门,在2015年全校范围内组织的“十佳社团”评比中,我院有5个社团入选,其中机器人社团、爱之翼手语社团、拓学社团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生社团在拓展学生技能、丰富学校生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院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每年5月8日的“全国助残日”,我院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关爱特殊人群”的活动中。2015年我院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40余次,1400余人次。其中大型活动包括,2015年9月我院近300名志愿者参加了由国际特奥东亚区主办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2015国际特奥运动员领袖计划培训和2015中国特奥大学融合活动,50名志愿者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担任助理裁判工作。
志愿者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提高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拓展了学生参与社会的技能。